中國關鍵零部件企業的自主發展能力分析
中國關鍵零部件企業的自主發展能力分析
我們于2009年初對發動機、變速器、車橋、制動系統和轉向系統等五大總成生產企業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了研究。本次調查中,對企業產品開發能力的研究是通過四個維度來進行的,包括產品開發方式、關鍵零部件資源控制、關鍵技術基礎和產品開發基礎能力。
發動機總成及其零部件產品開發能力狀況
1.基本具備發動機整機局部技術升級和變型產品開發能力,但全新平臺開發及整機概念、供油系統、電子控制系統的開發仍大量從國外引進或大量依賴國外公司。
我們將發動機整機開發分為局部技術升級、變型產品、換代產品和全新平臺四個開發層次。調查表明,當企業需要全新發動機平臺時,有三分之一的選擇直接從國外引進產品,有25%的企業選擇“與國外聯合開發”方式,說明企業發動機全新平臺的開發,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外產品和國外公司。
我們還將發動機的開發分為發動機整機概念開發、發動機5C件(缸體、缸蓋、曲軸、凸輪軸、連桿)結構開發、發動機匹配,以及燃燒系統、供油系統、冷卻系統、進排氣系統、后處理系統和電子控制系統的開發。調查結果表明,在發動機整機概念開發和發動機5C件結構開發上,分別有46.2%和45.5%的企業通常采用直接從國外引進的方式;有60%左右的企業在供油系統和電子控制系統的開發上,采用國外開發方式和從國外直接引進。因此,在發動機整機概念、5C件結構及供油系統和電子控制系統等發動機重要系統的開發上,我國企業對國外技術和企業的依賴程度很高。
2.對發動機5C件的控制能力較強,但對關乎節能減排的大量外購零部件系統的控制能力較弱,且柴油機弱于汽油機。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企業的缸體和缸蓋以自制為主,曲軸、凸輪軸和連桿以外購為主。汽油機和柴油機的供油系統、電子控制系統、尾氣后處理系統、氣門正時可變系統、增壓系統等關乎節能減排的關鍵零部件系統,是屬于“完全外購”的零部件系統,而企業對這些系統的參數定義能力和集成能力均較弱。
3.關鍵技術基礎普遍薄弱,其中與電控系統開發能力相關的技術基礎最為薄弱。
我們將發動機關鍵技術基礎分為CAE分析能力、運動學/動力學分析能力、熱管理分析能力、電控系統開發能力、中重型發動機產品技術、輕型發動機產品技術等6個技術方面。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企業對6個技術方面的各項技術細節的掌握比例普遍較低,除運動學/動力學分析能力平均達到60%以外,其余5個技術方面的平均水平均在30%及以下。
4.產品開發基礎能力能夠達到“基本具有”程度,試制能力較強,但試驗能力差距較大。
變速器總成及其零部件產品開發能力狀況
對變速器總成生產企業的分析涉及產品開發基礎能力、關鍵零部件資源控制和產品開發方式三個方面。
1.我國汽車變速器的生產仍以機械變速器為主,自動變速器主要依賴進口。目前,全球高檔乘用車采用自動變速器的比例高達90%,我國的比例僅為30%,且78%的自動變速器依賴進口。
2.機械變速器產品開發能力較強,總成及零部件開發均可由國內自主完成。變速器零部件主要包括:干式離合器、變速箱殼體、齒輪、同步器、差速器、駐車制動器、換擋撥叉、軸承、液壓供油系統(泵/過濾器)、冷卻潤滑系統、氣動系統等。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具有較強的機械變速器產品自主開發能力。
3.機械變速器關鍵零部件均以外購為主,企業對外購零部件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
4.機械變速器各項產品開發基礎能力均在“基本具有”以上,但性能模擬計算分析能力低于“基本具有”程度。
轉向系統總成及其零部件產品開發能力狀況
目前我國的汽車轉向系統產品類型主要有:機械轉向系統(包括循環球式和齒輪齒條式)、液壓動力轉向系統(包括循環球式和齒輪齒條式)、轉向管柱總成和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其中,機械轉向系統和動力轉向系統產品比較成熟,企業具有產品開發能力;轉向管柱技術特別是吸能式轉向管柱技術已從引進和消化吸收階段開始進入自主研發階段;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從工藝設計階段開始進入產品研發階段,電動機、控制器等核心技術及產品的可靠性性能,仍為目前我國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的技術瓶頸。
制動系統總成及其零部件產品開發能力狀況
我國汽車制動系統產品可分為氣壓制動系統、液壓制動系統和電子類制動產品三大類。我國在以ABS和ESP為代表的電子類制動產品的開發上開展了很多工作,但相關產品在性能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車橋總成及其零部件產品開發能力狀況
汽車驅動橋的關鍵零部件主要包括:主減速器齒輪、主減速器軸承、差速器總成、半軸、橋殼;產品開發的內容主要包括:主減速器總成、差速器總成和驅動橋總成。
1.驅動橋總成自主開發能力較強,主減速器總成和差速器總成為內部開發和國外引進兩種方式并存,產品開發能力較弱。
2.主減速器齒輪和主減速器軸承以外購為主,對外購零部件的控制能力較弱。
3.被調查的車橋企業關鍵技術基礎總體較弱。調查中,擁有螺旋齒輪加工能力的企業比例最低為20%,擁有橋總成加工能力的企業,其掌握的技術細節比例僅為17%。
4.產品開發各項基礎能力自我評價總體在“基本具有“程度以上,“競爭對手產品數據庫”和“性能模擬計算分析能力”最為薄弱。